有关如何坚持练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 7

眨眼之间距离上次写已经过了两年,是时候整理下这些时间里的想法与思考了。

练习时间的忧虑

换了工作的这两年,练琴时间大幅减少,虽然一直都在寻求平衡,但随着一路下滑的练琴时间,不可否认地说积极性也有所下降,以下是过去近两年的练琴时间。

  • 2019年7月: 练琴28天,85.42小时,上课2次
  • 2019年8月: 练琴29天,83.42小时,上课2次
  • 2019年9月: 练琴27天,67.33小时,上课2次
  • 2019年10月: 练琴26天,63.75小时,上课2次

换了工作

  • 2019年11月: 练琴28天,48.33小时,上课2次
  • 2019年12月: 练琴27天,46.08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1月: 练琴24天,57.25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2月: 练琴25天,54.92小时,上课0次
  • 2020年3月: 练琴25天,42.50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4月: 练琴26天,42.00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5月: 练琴25天,36.75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6月: 练琴29天,38.67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7月: 练琴30天,50.00小时,上课2次
  • 2020年8月: 练琴30天,55.17小时,上课2次
  • 2020年9月: 练琴29天,41.83小时,上课2次
  • 2020年10月: 练琴25天,39.00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11月: 练琴26天,33.75小时,上课1次
  • 2020年12月: 练琴27天,33.42小时,上课0次
  • 2021年1月: 练琴28天,39.08小时,上课0次
  • 2021年2月: 练琴25天,42.67小时,上课2次
  • 2021年3月: 练琴30天,40.33小时,上课2次

不仅练琴时间比之前的月60+小时直接少了一半,上课也不能保持每月两次了。减少的练习时间的一个直接影响,毫无疑问是缓慢的进步,而进步缓慢进一步影响积极性,所谓兴趣的反馈回路不过如此。下面整理了一下这两年弹的曲子。

  • 车尔尼740: 8
  • 斯卡拉蒂: k27
  • 老柴四季: 十月,十一月
  • 巴赫: 帕提塔第一套BWV825,平均律BWV851
  • 贝多芬: 小品曲op119 (1,4,6,11)
  • 格拉纳多斯: 西班牙舞曲
  • 肖邦:练习曲op.25 (2),op.10 (3, 9, 12)
  • 莫扎特: 奏鸣曲k279 (Allegro),k281 (Andante amoroso),k282 (Adagio, Allegro)

其实对比起以前来说,曲子无疑少了很多,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这些曲子都挺难的,除了斯卡拉蒂,贝多芬那些小品曲,西班牙舞曲之外,我觉得其他都比较难。巴赫的BWV825,跨度有七八个月,从前奏曲,到阿拉曼德,萨拉班德,再到吉格,每一首都感觉很难,练的时候比较煎熬。肖练感觉真的弹得还可以的是 op.25 no.2 和 op.10.no9,革命和离别其实并没有算是完成的。莫奏虽然谱面不难,但是快速乐章触键很难,也不容易提速,慢速乐章感觉没有技术问题,但踏板很难。

总的来说,可能技术上确实是有进步的,但是过程并不轻松。尤其是练琴时间变少之后,进步的阈值大大提升了。有时候一个星期过去,如果每天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话,这个星期基本上没有任何作为。为了应对练琴时间变少,目标逐渐模糊,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我选择了考级。

考级

其实决定要考级,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就跟我当初决定要学琴以及买琴一样迅速。下午决定,晚上和老师聊了一下,上了一次课感受了一下曲子,然后就报名了。

时间

本来初衷是提高积极性,但是没想到报了名之后更多是压力。开始疯狂地挤时间,四五月基本上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从数据上看,还是很有效果的。

2021年4月: 练琴30天,100.58小时,上课3次 2021年5月: 练琴29天,79.00小时,上课1次

考试时间是5月20号,15号交录像,所以实际上考试的准备时间在150小时,录像8小时左右。

曲目

考试的曲子如下。

  • 巴赫 BWV847
  • 贝多芬奏鸣曲 op.14 no.1 (Allegro)
  • 勃拉姆斯 op.116 no.6
  • 德彪西 reverie

理性地算,每首曲子大概练了37.5小时,其实,已经是一个挺长的时间了,最长的贝奏6分钟,37小时可以完整重复370次了...当然,不可能每次都是原速,这只是一种直观感受而已。

过程

其实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总共六周时间,大概的进度如下

  • 第一周:基本上将贝奏,梦幻曲,间奏曲,和前奏曲都摸了一遍,算是熟悉了谱子。
  • 第二周:继续在分段熟悉的基础上继续摸谱,也将赋格也摸了。
  • 第三周:注意一下大框架上的东西,比如节奏的稳定性,触键的差异,踏板的运用。
  • 第四周:简单的曲子基本上熟悉下来了,梦幻曲以及间奏曲都开始加入踏板,整首练习。
  • 第五周:刚好是五一,很多时间练琴,将最难的贝奏以及赋格也完整地练顺。
  • 第六周:结合上课老师提到的细节,进行更细致的练习,突出强弱,注意呼吸,以及曲子衔接时候的停顿等。
  • 第七周:基本上都是整体的练习,然后录像。

回头看会发现,之前两周还没能摸顺一首曲子完全是自己的懒惰所致,实际上潜力还是有的,只要上点心,一周居然能摸四首,十七页的谱子。不过,没有考试作为前提,确实比较困难,考试之后明显感受到这点。

结果

最后的结果也算是出乎意料,本来以为只有良好,但是考官还是给了优秀,觉得挺给面子的。下面是评语。

J.S. Bach: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inor BWV 847 (23/30)

The Prelude was quite well coordinated between the hands, though touch was quite rudimentary as yet, and there was scope for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main structural notes in each hand and the intervening patterns. Some colour and shape added to the character overall, and the transition to the Fugue was successful. Touch here was largely staccato and became rather wearing as a performance. Much was sufficiently controlled here, but rather more finesse and elegance were looked for to bring out the sense of style and direction within the music.

Beethoven: Allegro (1st movt from Sonata in E, Op. 14 No. 1) (27/30)

This sonata movement was allowed a gently flowing pace which worked well as the music progressed. There was quite good attention to details of balance and musical shaping overall, though tempered just a little by some slight loss of fluency through the left hand semiquaver figures. The pedal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overall, though there was scope for a little more transparency of tone in the louder passages. Generally effective and characterful nonetheless.

Brahms: Intermezzo in E (No. 6 from Fantasies, Op. 116) (26/30)

The chordal opening was fluent, if a little factual in delivery and needing a touch more space and flexibility to breathe. Textures were quite well presented overall, though the most successful section was the central part, decorated by the triplet arpeggios, where melodic lines were carefully balanced. Some very effective rhetorical moments in the reprise added to the sense of style, though pedalling was sometimes just a little noisy. A very elegant and atmospheric coda.

Debussy: Rêverie (29/30)

Textures were musically controlled here and the highly expressive style was visible from the outset. The chosen tempo felt just a little cautious and might have benefitted from a little more forward motion, but there was a good grasp of the musical message and much was very effective. Rubato was intuitive and helped to underpin the mood of the piece, while touch was clear but suitably gentle. A persuasive performance overall with colour and shape.

Performance as a whole (27/30)

The programme overall followed an upward trajectory with the more colourful styles realised most effectively. Transitions between pieces lacked a little space as yet and a little more time to frame the changing styles would have allowed a more poised presentation overall. Nonetheless, there was a committed level of engagement with both character and style and textures were impressive for the most part.

Total (132/150)

平均律只拿了23分还是挺忧伤的,这算是最喜欢的一首,并且也感觉弹得不错,但是评语说到16分音符断奏,听着很疲倦,这还是特意的处理。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前奏曲弹得一般,最后也没能做到老师说的清晰颗粒以及充满力量的触键,录像的时候只选了一个保守的速度和力度来弹。

贝奏的结果有点意外,不过这也算是第二喜欢的曲子,花的时间比其他都要多,处理上的思考也比其他要多,交上去的版本有几个明显的错误,以为会很影响分数,不过看来考官也是整体来看的。从评语说到的十六分音符卡顿来看,应该没有跳着看...不然不会听到那个中后段的奇怪卡顿位置。

勃拉姆斯的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练下来觉得应该是最容易拿分的一首,然而也没有很高分。练习途中还是一直都在挣扎3对2的节奏,到最后也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对,只要耳朵在主旋律上,就很难保持3对2的稳定。不过精心设计的结尾,还是被表扬了。

梦幻曲是技术上最简单的一首,不过要弹出德彪西的音色很困难,家里的雅马哈音色比较明亮,尽管右手已经很克制,但是发现到了录像上还是很明亮,评语也说到这点,不过整体上还是肯定的。

如果从自己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真正说的上满意的可能勉强只有梦幻曲,其他几首感觉时间再多一点点的话,还能弹得再好一点点。但是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个结果无疑已经比较合适了,适中的投入时间,以及刚好过优秀的结果。再投入更多的时间,估计也只能多几分。

反思以及计划

这次考级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完整性”以及“音乐性”还是做得很差。平时没有演出的机会,也很少录像,导致对完整性几乎是没有追求以及练习的,当知道考试要录20分钟不间断之后,其实自我感觉非常不好,没有任何信心,也比较肯定自己不可能无错地弹完,事实当然也是如此。

完整性

完整性的问题在很多书中或者视频中也有说到不少解决的办法,我觉得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

专心是需要靠平时练习的

真正演出的时候再专心,是非常难做到的,我在录像的时候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绪,很容易地分心,而通常分心的结果就是断掉,或者触键质量下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同时练习专心,然自己在弹奏的时候保持专心状态,这样在需要高质量演奏的时候,也就自然能专心地弹奏了。

专心也不是麻木地专心,不是说认真地摒除杂念就能专心下来。可以通过思考曲子相关的东西来达到专心的效果。比如

  • 曲子的结构:“弹完这里就进入 B 段了”,“主题准备再现了,搞清楚区别”等。
  • 旋律和音型:“准备来一组3对2了,稳定好节奏”,“右手准备连续八度了,放松手腕”等。
  • 音乐性:“准备需要一个大渐强,不要太心急,慢慢增大力度”,“准备渐慢了,保持呼吸的平稳”。
  • ...

在最后两周整体练习的时候,我加入很多这样的思考,感觉挺有用的,至少能降低胡乱地想其他生活中的事情,的频率,不然最后的录像肯定惨不忍睹。所以感觉之后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来保证完整性,然后通过多录像来制造演奏的环境与氛围。只有通过将“完整性”本身也纳入到练习内容,才会有所进步。

音乐性

其实音乐性也一直在说了,不过一直都没做得好,这次考级老师也经常强调这点。“谱面上的东西,都得做啊!”我将其分成两个子问题。

  • 注意到谱子上的所有表情
  • 将这些表情做出来

第一点其实是应该并且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好像我一直就比较粗心,而且谱子几乎背下来之后就不再看谱子,从而经常忽略很多表情,这点通过反复提醒自己,其实就很容易实现了。第一次看勃拉姆斯间奏曲的谱子的时候,那些细微的渐强渐弱,我真的是没看到的,满眼都是音符,临时升降号,而背熟之后,又没有看谱子,结果就被老师骂了。

然而第二点,才是困难的地方。比如渐强,我也知道要做渐强,但是听起来就没有渐强了。最近的练习中我慢慢地意识到,其实,弹得非常非常轻,在录像里还是有声音的,我们平常会倾向于弹奏出“正常音量”的声音,这就像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会把声音调整到能听清楚为止,其实,那些声音已经是中等的力度了,真正的弱,其实是可以很弱的,当弱能弹奏得非常弱(当然前提是保证音的质量)的时候,对比就能非常明显了。在练梦幻曲的时候就发现,弱的地方手指只要碰一下就能达到效果。这是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不过强依然需要额外的努力,因为弱和正常力量的对比可以很明显,但是强与正常力量的对比如果要很明显的话,就需要很强了,在某些地方加强力度,会很容易出错,这就需要在练习的时候,一直都使用该力度来练习,不能偷懒使用中等力度,然后再在演奏中改变力度,这将会非常危险,在演奏中作出的任何变化,都将会是错误的来源。

视奏

视奏一直都是短板,并且,除了前两年稍微真的练过一下之外,后面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又完全放弃了。最近看的书里有一个观点,我暂时无法辨别真伪,不过还是引出了一些思考,这个观点是

通过视奏来练习曲子更能提升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带来的长期效益会更大

过去,我的近乎所有时间都在 repertoire practice,也就是每首曲子都是精炼,基本没有一首是仅通过 sight-reading practice 练熟的,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我,对于简单的曲子依然无法流畅视奏,对于新曲子的练习,摸谱阶段也进展缓慢,不能很好地先有了整体印象,再局部练习,而只能靠局部练习地差不多,才能整体弹出。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过程应该与大部分正常的音乐学生练习方式相反,应该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当然,很多从没练过的技巧,肯定需要不同程度的重复才能建立,但即使如此,也不太应该支离破碎地分段练习,然后才能有整体印象。

另外一点考虑是,要说钢琴演奏的场景,大部分不外乎独奏以及视奏,如果拿完整性作为独奏的主要标准,快速视奏作为视奏的主要标准,那这两项能力无疑是应该最为注意的。为此,之后需要强迫自己坚持每天视奏一点,至少十五分钟。

乐理

至于为何突然又想起乐理,我也说不清楚。自学琴开始的时候看完基本乐理之后,就再也没有深入学习了,非常注重理论性的我居然从此没在乐理上投入时间,我自己也觉得惊讶。但其实,乐理还是有很多值得深入学习的东西,翻了下买的书,发现有本勋伯格的作曲,估计是当时看不懂就直接丢到一边了。

之前下的两本书,《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和《The Complete Musician》,里面谱例很多,需要静下心来在钢琴旁看,然后顺手弹下里面的谱例。结合视奏练习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所以也打算花时间来重拾这两本书。

结语

可以说这次考级重新激起了我不少对钢琴的热爱,也隐隐地希望以后能考演奏级。再者,也让我意识到钢琴真的不应该只是练琴,还有很多方面的乐趣可以追求的,不要因为练琴时间少就盲目地练琴,也不要因为不需要靠这个吃饭就忽视了长远的目标与更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