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坚持练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 6

不知不觉离上次写已经过了半年,这次借着对大师课的总结,写写这半年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坚持的行为本身其实没有怎么变化,但是坚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坚持可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太多思考的坚持,但是现在慢慢转变成,这种坚持必须变成是积极的才会有意义。过去有一段时间,总感觉只要花了时间就自然会有成果,但是渐渐地,我意识到对于钢琴这门学问来说,不提高效率,不深入思考,不切实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无法前进的。虽然花的时间也是值得,曲子也是比之前好了,速度也比之前快了,但是,再认真一步来看,触键粗糙,演奏不能流畅完整,乐句设计随便等等,这些在专业人的眼光当中都是无法原谅的东西,如果我在这个时候就原谅了自己,那还有什么坚持下去的意义。这种心态的改变是在今年慢慢发生的,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正在越来越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而这种心态,也从没发生在我的其他兴趣上。

这次去听大师课,主要听了常桦和安宁两位老师。也正是这次上课,大大强化了我这样的观点。这是第一次现场听常桦老师的大师课,之前在视频看多了,就觉得她上课特别有魅力,这种魅力是从音乐上的自信散发出来的。一直很喜欢常老师的触键,干脆果敢,认真细致。而安宁老师则是第二次听了,去年就被他高质量的演示以及热情风趣的上课风格所深深吸引,周四在他的教室呆了一天,还是很满足的。这次大师课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新知,不过再次听到他们强调的事情,我觉得也有必要在这里重新分点列出,时刻提醒自己。

值得注意的问题

左手

认真练琴,不要忽略技术问题,遇到就解决,不要以为别人听不到,尤其左手,更不要以为用踏板能忽悠过去。右手能弹成如何,左手就也该弹成如何。

左手是安宁提到最多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不会在意左手,无论是触键本身,还是乐句设计。其实这点我深有体会,如果不时刻提醒自己,是很难会注意的。比如这半年弹的贝多芬奏鸣曲,左手都是比较薄弱和很少注意的问题。现在在弹的op2no1,左手的那些三连音,也是老师说过很多次的问题,其实我也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了,每天都在单独练习。突出重音,乐句起伏,这些只有在单独练习左手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到了。

而惰性来源于,很多人一旦合了手就不会再分手,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主旋律上,有时候加上了踏板,自己听着没问题,就更不会考虑左手了。认真地审视自己的练琴过程,虽然我注意左手,但是我不会考虑乐句什么的,更别说从一个大整体去考虑左手的渐强渐弱,以及和右手的平衡了,这是之后要时刻提醒的一个问题。

乐句

句子走向,什么时候都要考虑,不要考虑摸音就算了,句子处理是一开始就要练的。而且任何地方都要考虑乐句,不要以为一个没有任何变化的地方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我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曲子还没摸完。感觉以后再也不能用这个表达了,从最最开始,就要考虑乐句。忽然才明白自己弹的曲子为什么没有什么乐感起伏,实际上在熟悉曲子之前,每个音的触键强弱就得练习了,这样熟悉之后才会有想要的感觉,而不是等曲子都完全摸顺了之后再考虑乐句。

这次上课最容易看到的现象就是,学生们在弹到快速段落的时候,很少会考虑乐句,连续八度,连续和弦,基本上都是靠基本功直接砸过去。每逢到了这种地方,就会被老师叫停,实际上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思考并且设计好的,不应该在多次练习中忽视这种问题。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是,这些都是技术困难的段落,光把精力放在准确性上,就已经不容易了,再去考虑乐句根本就没有余力了。但是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啊。

音色

音一定要稳住,抓住,不要突然,更不要断。比如转弯的地方的高音,比如进行中的和弦。

当然,我自己的体会是,那些突兀的声音基本上是由技术问题产生的,连奏不过关,力量传递有问题,或者说动作不连贯导致重复发力,就会有突兀的声音。但是这里引出的更重要的问题是,音乐审美的问题。如果平时自己能听出这是突兀的声音,就可以在练习中修正。(当然这里说的突兀,并不是忽然“嘣”的,而是在处理上让老师听着突兀)

其实在听课过程中,我并没有很能听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一经老师示范,对比自然就出来了,那种明显的差异让你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估计这就是好老师的作用。从安宁的课上来看,有几个准则,一个是乐句高点在四分之三的地方,如果拖得更后则更有张力,第二个是和弦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做文章,那也是作曲家所希望的。不过他也提到一点,如果每个句子都是这样做,就完全不会有新意了,变成常态之后音乐也就不吸引了。但是这需要音乐想象力,就更为玄乎了,目前只能先记住了。

动作

动作也是要考虑以及练习的,尽量一个动作到底以及左右移动,不要太多上下动作和重新启动。

动作问题在常老师的课堂上提出最多,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动作连贯性”。动作连贯性需要一开始就设计,有利于动作的固定,发力的连贯,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她说到一点我觉得很好,就是钢琴也是表演的艺术,有时候乐句的连,虽然直接上是要求声音的连,但是如果能做到动作的连,实际上也有极大的帮助。

比如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连,用空中弧线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关键是,这个弧线末端是应该下键的,而不是重复抬手发力的。又比如重复音或者重复和弦,或者小连线的结句,应该用水平移动,深入琴键的方向,或者横向移动的方向连接起来,而不是上下运动来重复发力。

课后其实我也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动作,好像...应该...没有太多重复发力的地方吧...

小结

这些大方向上的问题还是应该无时不刻地提醒自己,让自己的练琴时间变得更为地高效。也正正是因为老师们不断地强调这些点,让我觉得练琴应该是极为细致的。惭愧的是,在上次的总结我也已经说到这一点了,但是,实际上好像并没有做到,曲子弹下来之后,才慢慢考虑各种处理,实际上已经等于是要重新练了。另外安宁老师还说了两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渐强,真的是要一个个音设计好,慢慢练的,不然随便弹出来的一听就不是正常的渐强”,“技术问题如果花四个小时都解决不了,八个小时也不会解决”。这两句话简直刺痛了我...

感触

这次大师课其实还是有两个很大的感触的。

音乐审美

安宁老师的课上说的最多的是处理的问题,估计是因为报安宁课的学生们技术都已经很过关了吧。从老师指出的问题上,我能感知到,并且是比较无奈地感知到,这个音乐审美,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

在学生演奏的时候,其实我基本不能听出处理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同一个段落老师示范出来,明显就能判断对错,不得不说,当有对比的时候,这些东西确实有对错的。摘录一些老师上课常说的话:

  • 这里太粗鲁了。
  • 你怎么不突出这个和声,这可是最重要的一个和声啊。
  • 呵呵,太随便了。
  • 你要我听什么呢,左手还是右手。

当然还有很多,这些乍一看上去像是玄而又玄的说法,但是实际上,这已经代表了一大堆我们单纯靠自己难以做到的要点。后面在练琴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下当前在练的曲子的谱子,发现,我简直无法看到任何这些东西。虽然我能看清楚声部,能稍微看到句子,但是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自然,优雅,确实无法知道,是完全茫然的状态。就拿最近练的无词歌来说,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上课老师也说不错,但是我无法骗自己,这首曲子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逻辑在里面,让我说的话,完全是没法说。

我弹的曲子其实暂时来说不算是很高级,在大师课上安宁老师示范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他所弹的和声,是很有味道的。因为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在其他唱片里听到过,旋律也好和声进行也好,有时候你会发现演奏者在强调某些东西,你会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偶尔听到一个音,会觉得极为有味道,而那些,就是他们思考的结果,并用无比成熟的技术展示出来,而我们平常完全做不到这一点,把自己弹的录下来听,也完全没有那个感觉。即使之前觉得已经弹得不错的升c小调夜曲来说,也完全无法做到这样。关键是,没有那个思路,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审美。

理论知识

以前无论上什么课,高中也好大学也好,是不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的,老师说的总能跟上,老师问的总不会一脸茫然。但是,在上大师课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差很远,无论是乐理知识也好,音乐特色也好,作曲家生平历史等等。没有这些知识作为支撑,有些东西会发现自己完全是抓不住的。

而这一点倒没有让我太难受,如果说音乐审美很抽象,那么这些知识还是很切实的,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看书习得,只是,归根到底也是时间问题而已。

头两年看了不少乐理书,也看了很多钢琴相关书籍,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聊起来已经比他们知道的要多了,于是后面就少看了(当然那也有因为工作和时间安排的原因)。而实际上作为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明显是不能以此作为借口。安宁老师也说了一句很让我触动的话“我是一个比较好胜的人,目标也是向着老霍看齐,很多时候都不会满足于老师的示范,我会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比老师还好”。我觉得这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思路,既然要努力,那肯定是要向着最高的标准看齐,至于最后能否达到,倒不是关键。如果没有一个遥远的目标作为导引,那只是东忙忙西忙忙的感觉而已。所以理论知识也还是不能放下。其实之前看了贝多芬传,简直看到我打瞌睡...还是乐理有趣一点。

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巨大落差,未免会让人感到有点失落,其实我也是个好胜的人,如何将这样的失落转化为动力,至关重要。不过在平静心情上并没有让我花太多的时间,回来后就收拾心情练琴了,细节需要靠慢练才能做到,前半年在提速上有了不少心得,也确实把速度提了不少,下半年感觉得将速度放慢回来,好好处理一下每个音了。

深不见底的东西让我着迷,混时间混日子什么的,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