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坚持练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 5

从15年一月开始到现在,已经不知不觉四年了。四年可以说的上是一个长时间,毕竟读个大学也就四年。但是对整个人生跨度来说,却又只是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

新解除的旧误区

前段时间读完《Fundamentals of Piano Practice》,颇受震撼,里面有很多观念都是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些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练习速度以及提速的相关误区

分手练习的重要性

只有分手练习,才能更快地达到熟练,并且更容易调整手部动作,学会在快速跑动中进行调整和放松。

之前为了尽可能练习视奏,通常我都是双手直接练习的,至少在头两年过后,我很少单手练习。基础练习更不用说,一直都是双手4个八度的音阶练习,双手4个八度的琶音练习。在18年换了新老师之后,我才慢慢开始重视自己的音阶和琶音,也是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我的音阶琶音一直停留在110左右的速度很久没有突破,转指跨指在速度上去之后非常不自然。然而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练习方式,换成了单手一个八度来回练习,只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的音阶就提高到了120,还是比较轻松的。音阶弹奏的整体感觉完全发生了变化,跨指转指再也没有不适的感觉。当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瓶颈,比如速度到120以上的时候,345指就有压力了,尤其是34543这种来回。而最近又测了一下,单手已经能达到140,双手也有130的速度了。

这些建议的原因极为简单,单手重复能在同样的时间内重复更多的次数,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方便巩固手部动作,也可以在多次反复中找到发力不自然的地方并立即进行调整。琶音我也做了同样的改进,换成了两个八度的练习,增加了非常多的两头拐弯,才意识到自己的琶音速度实际上很受限于两边的转头,而两边的转头很需要拇指作为支点的稳固,以及234指的准确性。

慢练再慢慢弹快是没用的

因为慢速弹奏和快速弹奏所需要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慢练最终会达到一个速度瓶颈,因为根本上就是错的。必须迅速掌握快速弹奏的技巧,要通过上述的单手练习,尽快让自己达到高速。

之前接受的观念是慢练,顺畅之后慢慢提速。看了这本书之后完全颠覆了这个概念,我也彻底改变了练习的方法。对于299来说,我已经不在乎合手了,对于右手为主的曲子,我会尽量让右手尽可能地先达到快速,对于左手为主的曲子,也是单独练习左手为主。合手弹奏在低速下完全没有意义,因为速度上去之后,等于重新练习。并且双手不容易同时达到高速。299的19和31是2018年下半年弹得最多的两首,19是右手琶音,31是左右手半音阶练习,可以用19作为一个练习方式改进的说明。

  1. 分小节练习,右手固定一个和弦把位的动作,多次来回反复,说实话很快就能达到120的速度。
  2. 下一个课题瞬间转移到了多小节高速连续,这个必须先把谱子背了,然后也是很快可以接起来。
  3. 其实后半部分部分小节,以及高潮都是很难弹的,所以我基本每晚都会花时间单独练习这些部分。
  4. 右手大概在2个月左右达到120全曲的速度。
  5. 然后加上左手,这时候把右手放慢回来对左手,左手都熟悉并且背谱之后,曲子就基本完成了。

现在反过来看这个过程,我不知道如果用原来的方式去练,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觉得,这首曲子用过往的慢练提速方式,估计很难提速。因为左手不少大跳和位置转移,如果右手不是达到游刃有余,不可能有注意力在左手。然而这个过程的缺点是,很枯燥,头三个星期,我基本上将曲子拆解成各种小节的组合,然后单手反复练习。而在合左手的时候也非常痛苦,因为右手已经很快,在左手没能很快反应出来之前,我都没耐心花太多时间在上面。

现在19大概能弹到70s以内(请原谅一个魔方玩家很喜欢用总时间来衡量速度...),自己弹的话,没什么错吧...如要要流畅没错地表演的话,是另一个话题了。

经过这两三个月的实践之后,我深深意识到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实际上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稳稳当当弹到100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100和120之间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其中最大的一点,无疑是发力。巴赫的BWV847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从70,一直弹到100都能流畅地发力,其实三周左右就弹到这个速度了,然而,上课被老师说不够快。回来之后继续努力,才发现,从100到120,至少有几点巨大的不同:

  1. 手腕非常需要主动放松。
  2. 音需要分组,只把用力点放在需要强调的音上,其余的音,需要靠双手同步放松达到。
  3. 寻找休息点,不能一直紧张快速地冲到到最后。
  4. 轻而快速的地方,尽量靠手本身的重力。

在100速度的时候,我完全不需要注意这些点,然而在120的时候,随便一点做不到,我都无法弹下来。

在能达到正常速度或者快速之后,再通过慢练来巩固记忆。

之前我很少在回头弹的时候降速,分手,分段。现在发现分手分段能极大加强记忆,所以在回顾慢练的时候都加上了这样的环节。

练习过程的改变

书中还提出了练习方法的问题,针对书中说到的各个指导性思想,提出来一套我感觉挺合理的练习方式。一般人的练习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这也是最为直观,容易想到的,并且老师安排的一个练习流程:

  1. 音阶琶音等基础练习。
  2. 学习新谱子,双手慢练一两页,然后慢慢提速,用节拍器辅助。
  3. 接近练习尾声的时候,双手挺累了,于是就开始弹熟悉的曲子,享受音乐。
  4. 上课或者演奏会前,用正常速度(甚至)更快的速度进行练习。

然而这种练习方式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基础练习需要有更多的变体,慢练难以提速,享受音乐达不到练习的效果,用正常速度或者更快的速度进行练习,很大概率会毁掉曲子。书中推荐的练习过程如下:

  1. 学习新谱子前,先听别人的演奏,多听几个版本。分析一下作品,看看重复的地方,困难的地方等等。
  2. 从最困难的地方开始练习。
  3. 对困难的部分进行渐进式分解,从最小的粒度,比如小节来练习。好处不言而喻,单独练习短小的困难部分,方便直接重复多次,节省时间,又能在多次练习中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发力技巧。
  4. 分手练习。单手能弹到正常速度,或者比正常速度更快之后,再合手,不然没有合手的意义。熟练之后的曲子,也应该经常进行单手练习,一方面为了记谱,另一方便为了能有更好的提升。
  5. 分段练习的连续性。分段练习中,分出来的段必须相互重叠,不然在段落交界处容易有节奏错误。另外这也方便记谱,如果划分得太整齐,会容易忽然短路。
  6. 记谱,要从一开始练习就记,不要等曲子完成再记。MP对记忆的重要性,应该经常进行MP练习。
  7. 让PPI(Post Practice Improvement)起作用,就是在每次练习结束之前,应该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好让PPI在正确的练习后发挥作用。但是结束之前的练习不宜太简单,这样无所进步,将浪费了一次的PPI。PPI的累积效果不容忽视。
  8. 慢练有害。慢练和快速弹奏所使用的技巧不一样,只有一条正确的路能弹快,但是慢练的时候有千万条路走向错误,容易达到速度瓶颈。并且慢练浪费很多时间,和有很多无谓的身体动作。
  9. 准备进入PPI前,一定要慢练。慢练的速度不能太慢,正常速度的一半或者四分之三即可,慢练的时候超前思考。
  10. 用一只手教会另一只手。
  11. 需要耐力的地方,先解决放松问题,再考虑力度。
  12. 开始练习的时候不要用踏板,尽量用手指功夫做到音乐性,达到原速之后再加上踏板。

这本书还提到几个非常好的概念,PS,PPI以及MP。

PS(Parallel Set)是指一个手位以内,可以一次过全部弹下去的音。从定义上来看,一个PS不会超过5个音(一般人只有五个手指)。实际上音乐可以看成是PS的集合,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PS进行练习,而巴赫的曲子,有非常非常多都是为练习PS而设计的,所以人们常说,练巴赫很硬核,很有用。而肖邦那种音乐性强,句子很长的作品,就不太适合用PS来练习。

PPI(Post Practice Improvement)是指练习过后的技能提升。其实我很早之前就留意到这个现象,一段练习之后休息一段时间,再重新练习的时候,会发现“忽然”有了不少进步,这实际上是PPI在起作用。所以书中才建议,每次练习结束之前,稍微地挑选困难的段落进行单手练习,速度采取一个比较适中的速度,尽量不错地完成。

MP(Mental Practice)是指平常所说的无声练习,不过既然用词为“Mental”,所强调的更多是大脑的作用。只要能在脑里听到声音,看到键盘,并且记住了谱子,其实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意地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能极大增加练习时间,毕竟,人的大脑是自由的。当然,如何能在大脑听到声音,看到键盘,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对于我这种没有音高的学习者来说,靠的主要是肌肉记忆和曲子的逻辑记忆,曲子完成之后其实也可以在脑里听到旋律。看完书之后尝试单手脑内弹奏某些作业,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双手不容易,需要费极大的心力脑力。

这几个都是很值得单独讨论的话题,但是由于篇幅关系,留待之后的文章再分别单独讨论吧。

无奈与困惑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琴是孤独的。一方面现实中基本没有理解的人,只有无尽的挖苦以及讽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高雅的活动”,他们无法欣赏,也无法理解,也不知道这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一个比较一般的高度。他们更无法理解其中的乐趣,其中的奥妙。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下班就去练琴的人是很奇怪的,孤独的。不和朋友吃饭,不去唱k,不去参加集体活动,是非常反常的。当然,这些人的看法丝毫没有影响到我,我反而觉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惜。

我后来反思了一下这究竟是我自身的优越感作祟,还是真心发自我对其的热爱。我发现是后者。实际上学琴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优越感,毕竟水平不高,即使水平高了,估计会更谦卑吧。平时也会和一些朋友同事交谈,部分(在我看来)没有业余兴趣的人,基本上下班之后就是刷刷微博,刷刷抖音,摊摊沙发,既不持续工作上的学习,也不会对什么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的事情感到兴趣。从他们实际的话来看,我这样的生活很辛苦,但他们也提到,他们下班后之后很无聊,看多了感到空虚,然而自己又没有任何寻求兴趣的动力。我觉得这极为可怕,确实如行尸走肉了。

而对于琴友以及老师来说呢,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很难达到一致的,在描述感觉的时候也是很难精确的。这其实很正常,比如某个动作该“这样”发力,而实际上如何能做到这样的发力,非常需要自己体会。这让我想起以前乒乓球老师教我拉弧线球的时候,他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动作,身体每个部位如何协调,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等等,然而我依旧不得要领。后来我意识到弧线球原理是球拍对球的“尽可能大的弧形摩擦”,于是我先从手部动作开始,通过一种“不正确的发力方式”打出了弧线球,然后再逐步调整回来,使用脚抓地,转腰,大臂带动手臂等。所以在钢琴上,一个动作究竟是如何学会的?是不是真的老师在跟你说“这个和弦是靠身体带动肩,然后用肩带动大臂,以一种类似于痉挛抽动的感觉瞬间爆发出来”之后,就自然能做到呢。我觉得明显不是这样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类孤独,一种无法传达感觉的孤独。

说实话我觉得除了多练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如果让我描述“单手弹奏音阶的整个变化过程”,或许我还是可以说的出来,但是我说出来的“感觉”究竟能传达多少比例,才是关键的问题。

  1. 刚开始接触音阶,使用高抬指的方式弹奏,当时时不时还需要思考指法。弹每个音都极为辛苦,脑内非常煎熬。
  2. 第一次质的飞跃是,我感觉我弹音阶比较顺畅了,这时候不需要思考指法了,很直接能弹出来。这个时候一个很显著的感觉是,高抬指慢速弹奏,我明显感觉到游刃有余,每个音都可以很结实很清脆弹出来,自己能感受到那很有质量。
  3. 第一次感受到的瓶颈是,自认为快速的音阶,无法控制力度,完全没有力度的变化。注意力基本集中在指法上。在很忘我地弹了一些音之后,忽然忘了下一个音该用什么指法。
  4. 能感受到音阶确实越来越快,但是就是有一点不自然,转指或者跨指的时候觉得有一点点的压力,需要提前注意,比如在3指下键之后,意识会很自觉地集中在4指。
  5. 能感受到345指的不灵活,最开始是从a小调,G大调感受到的,一旦到黑键的地方,总感觉4指被扯住,无法使上力量。
  6. 18年认识新老师之后对音阶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审美,发现自己的音阶准确率不高,清晰度不够,力量不够,经常在弱指粘连。而这些问题,都会在弹奏的时候不停地冒出来,提醒我。
  7. 看开篇说到的书之后,换了练习方式,又明显感受到了质的飞跃,音是分组用力的,组内是手指自然流动的。分组用力之后,4和5的问题没有了(少部分音阶还会有,比如b小调这类)。弹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手是一个大动作接着一个大动作的。
  8. 用力的时候会自然降速,大力清晰洪亮快速的音阶还没能达到。是手放上键盘就有这种做不到的感觉

而神奇的是,我觉得我自己能感受到“理想音阶的感觉”,那应该是具备下面几点的:

  1. 绝对不是手指单独发力。
  2. 发力点绝对不是在音上进行的。
  3. 音阶的进行,靠的是一种宏观线性移动的力量。

如果用比喻的方式进行描述,那就是手臂如同鞭子一样的甩动,手指完全不费力气地划过琴键,完全没有上下的动作,只有左右的动作。

即使这样描述了,我个人也是觉得极为模糊。如果他人无法了解,或者说老师无法理解和感受,那实际上我也无法证实这样的看法是否正确。老师只能通过我弹奏发出的声音来判别是否正确,而很难有效地帮我改善发力方式。回想起以前学游泳,学打球的时候,根本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而让我有一种错觉,我之后获得的良好感觉都是自然习得的,由此让我惯性地认为,学习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老师和学生就是这么的一个关系。

看大师课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因为从大师课上,一方面能看出大师们如何阐述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学生究竟是否能接受。但是纵观我看到过的很多大师课,实际上老师很少用过多的话语去描述感觉,即使具体成做法,也很少有描述。这并不是说学生技术已经达到一定层次,老师不需要说太多的问题,我的重点还是在感觉的传达上。比如“某个需要朦胧感”的乐段,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干货不多的大师们可能只会描述一种场景,干货多一点的会说如何实现,比如踏板,触键。然而我觉得,从上面的逻辑来看,学生们是否能做到的前提是自己有没有那样的感觉,如果描述感觉,或者说恰如其分地描述感觉能让学生感觉到的话,这就是最有力的手段。如果从动作上能描述得极为精确的话,那自然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至于哪种方式有效,因人而异,但前提还是,必须能给出感觉的详细描述,或者是技术动作的详细描述。而,这概率实在很低。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是每天都让我充满斗志,充满去探索的好奇和征服的希望。无奈和困惑会持续下去,快乐和激情也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