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坚持练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 3

不知不觉过了两年半了,近半年来在练琴的习惯以及心态上变化比之前要大,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一直以来的坚持方法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然而之前的坚持方法成自然之后,自然也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问题主要是三大方面:

  1. 整体连贯性的问题。
  2. 音色的问题。
  3. 节奏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一开始就有,但是要么是对于某些曲子可以解决,要么是重点在另外的方面而被跳过,但是面对今年所练习的那些曲子,这两个问题似乎无法跳过,颇待解决。

整体连贯性

由于找的是传统的老师,自己之前看了不少文章最终也还是决定走车尔尼的路,所以我把目前在练习的849也看的很重要。既然是练习流畅性的练习曲,在差不多快弹完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没有达到“流畅”,那自然会有点惶恐。之前看回849第一条的时间,大概去去年三月份,不知不觉849已经弹了一年有多。看着之前的记录回想整个过程,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还算是比较轻松的,从599过渡到849的前面部分基本是没有压力,整首不错流畅弹下来,速度提上去也还是可以,当时前几条都可以弹到120的速度,还比较自信。不过可能当时其他曲子也不是很多,弹得比较专心。基本上两周可以过一条。然而事情在弹了几条之后发生了变化,好像从11条开始,就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无论怎么熟练,一个音都不错,节奏均衡弹下来基本已经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849一直都没有怎么录像,其实背地里尝试了不少次,然而就是没有自己觉得满意的。然后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了近乎一年,849后面的曲子,弹得最好最熟练的也只能是在120的速度下面错那么一点,或者是断那么一下,当然在别人面前弹就错的更多了。

对于巴赫来说,整体连贯性这个问题似乎更为严重。说来奇怪,在两三分钟的乐曲里面其实并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在一两分钟的创意曲里面,已经很难做到完全不错正常速度地弹下来。之前思考了一下估计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巴赫的曲子没有太明显的断点,基本上都是左右手相互交错,一旦断掉了或者某个音触键不正常影响了,就直接断掉了,并且断掉之后无法简单接回来,只能从最近的后面一小段开始,这实在是非常尴尬。巴赫练过的几个创意曲都经历了这样的情况,在自我感觉练习得非常熟练之后去上课,依然会莫名其妙地错掉,当时真的是非常沮丧,尤其是当每次错误都是很随机的时候,虽然慢练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然而速度上去之后依然会断掉。

最后是乐曲部分,对于乐曲来说这个问题好像还不是特别的严重。就比如彩云追月,无论怎么断都是可以立刻继续下去的,并且这种丰富多彩的曲子中途错那么一点其实无伤大雅(当然有很大影响,只是心理上还勉强过得去...),但至少对于四五分钟的曲子来说,错不会很多。而且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很大的不同是,只要右手能够继续下去,左手差那么一点音,其实并没有影响太厉害。这当然不是在找借口,只是,对于左手的锻炼其实应该和右手同样重要,我也为了这样的目的开始分手练音阶琶音了。

面对这样的整体性问题,说实话我还没有很明确的解决的方法,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东西。比如彩云追月,在学习之前就已经看过郎朗,李云迪等等的视频,也看了一些大师课,当时无论他们弹得如何,我都觉得弹得挺顺畅挺好的,然而现在再看,就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弹错的地方,郎朗的某个版本还有个地方是糊弄过去的,速度变化等等的,其实都没有太严格,算是比较随性。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真的非常完美,那就跟机器人一样了。后来慢慢发现,弹琴其实只要不断,所产生的震撼力足以弥补那些错误,因为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音乐是流动向前的,错音很快就别后面正确的旋律给冲走了,最后观众会沉浸在结尾当中,所以无论怎么错,结尾不能错,但是中间的部分稍有瑕疵,倒不会太影响整体性。再退一步,大多数的场景下,观众并不是评委,中途的错误,他们是不会刻意去记住的,然后在最后累积起来给你打个分,所以不用过分在意,更应该锻炼的是在中途断了之后如何镇定自若地继续下去。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对“整体性”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指整体无错,整体完美,当然这是最好的,但是整体完美其实有时候并不依赖于所有局部的正确,也不受限于某些局部的错误,音乐其实也是一种印象,在演奏的层面或许有很多精确的部分,但是在听众的感觉上并不是精确的,就这一点来说,“整体性”的练习方法,就变成不是去追求完全无错了,而是要去追求一种意境,创造出曲子在观众里面的印象,通过曲子去传递印象,而不是精确地完成某项任务。

回想起自己在别人面前弹琴的时候,其实说实话没有一次是完完全全没错弹下来,只要有人注视就会产生适当的紧张,而这些紧张直接就导致各种错误,但是今年以来,我并没有太在意完全无错了,而是力求不要断的太多太突然,而最后的反响也都还是好的,排除了礼貌性的那部分之外,也是得到了肯定。

音色的问题

其实真正注意音色也只是从今年开始,之前好像基本上所有的注意力都必须集中在曲子的音符上,只要一走神,无论多么熟悉的曲子都会波动,但是今年忽然发现情况发生了改变。夜曲从去年年底开始练,大概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右手可以稍稍对旋律做处理了,在一个旋律线里面做出强弱的变化,以前是完全无法做到的,但是好像在夜曲里面慢慢开始做到了。另外之前一直觉得很绝望的强弱问题,也好像慢慢得到了解决,看来这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在弹彩云追月的时候,感觉自己确实可以做到录像里面也能听出来的强弱对比,创意曲也勉强开始可以做到了,当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感受到比之前进步了。

之前看了郎朗的视频以及一些大师课,里面说到,其实对音,对一个单音,也是可以做到渐强渐弱,巴伦博依姆还说,要对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充满信心。当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根本是不知道这怎么能做到的,但是我能吸收到的一点是,音乐是先想象,后表达的,你必须心中先听到了声音,再动用你的各种技术去实现并且传递这种声音,一开始可能是技术不足,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实现心中听到的声音,但是这一点依然尤为重要,如果你本身没有美,你是无法传达和制造美的。而当这个前提成立的时候,当技术日渐成熟,美自然就可以从指间流露出来了。

一直以来听着我弹琴的人也慢慢察觉到了这一点,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同时我也知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一味地在某个时间点深究某个问题,貌似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个问题过后就被解决。最近看到不少帖子抱怨自己声音弹得不好听,其实我觉得每个艺术家想必都会对自己弹出的某些声音感到厌恶,毕竟追求不一样,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多多感受几点:

  1. 单条旋律线条,反反复复单手弹旋律,感受其起伏和走向。
  2. 和声,反反复复单独双手弹和声,感受和声的色彩,尝试左手强一点,右手强一点,双手强一点,双手弱一点。
  3. 极慢的速度感受每个音是否清澈明亮。

我应该是从小巴赫的第一首小步舞曲开始,就开始注意这些方面,因为巴赫曲子的对位很精确,我也很刻意去体会,当然演奏中未必能发出慢练时候所做到的声响效果,但是至少在心中形成了一个对美的印象。

节奏的问题

节奏问题对我来说一直是大问题,无论是对于新的曲子的节奏上的认识也好,对于熟悉曲子在演奏时的节奏也好,我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于新曲子来说,我打节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找最小的时值单元,比如十六分音符,然后以之为一拍,然后其他的音都是这个的倍数了。二是直接按小节的节拍打,比如3/4的曲子,每小节就直接打三拍,然后口唱旋律。当然老师是鼓励后者的,前者我只是用来做修正的时候才会用到。然而这样打拍子练的曲子,会在认谱的时候很容易就忽视了,因为注意力都在谱子上,根本没有一定的流畅性支撑正确的节奏,这样在谱子顺畅下来之后很有可能发生节拍的错误,我也就经常会有这样的车祸。目前想到比较好的办法还是认真对好谱子,有一定的流畅性之后立刻对拍子。

对于熟练的曲子,老师给我说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实速度是一个很相对的概念,快一点慢一点,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对于自己的实力来说,却很明显,情愿追求稳稳的积极,也不要麻木追求速度而不稳,忽然让我想起“ちはやぶる”和“あらぶる”。所以最近在演奏的时候,我就尽量用一个比平常练习稍慢的速度,情愿将音色做好,也不是勉勉强强地将曲子赶下来。

节奏问题在练习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矛盾,那就是对于困难的部分,永远都是追不上简单部分的节奏的,这样在反复重复练习的过程中,简单的部分会越来越快,困难的部分则没能那么快,于是慢慢形成惯性,产生错觉,最终导致节奏错误。这个问题其实要解决的话,还是要在练习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困难段落是专门放慢了速度的,多多提醒自己就能避免对节奏错误的认识。

小结

学琴两年半热情丝毫无减,每天练习2小时左右,花费大概1500小时了,今天才跟朋友开玩笑说40岁的时候开演奏会,想想到40岁的时候,学琴时间也不止一万小时了哈哈,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困难当然还会有很多,然而每天都跟曲子打交道实在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想起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一首新曲子实际上是一个恋爱的过程,刚刚认识肯定是充满好奇,其变幻莫测的旋律和节奏处处充满新意,然而交往一段时间之后,棱角很快就暴露出来了,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枯燥练习去磨合,等到曲子顺畅下来之后,觉得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很快又开始不满了,人的追求总是无穷无尽的,而完美却是永远遥不可及,这段关系当然不会一番风顺,但是继续深入了解,继续交往,开始意识到瑕疵也是可以忍让的,两人可以相互配合一起走下去,将注意力放在美好的地方,同时努力去将不足给克服。令人感到庆幸的是,即使是对于冰冷的钢琴来说,这个过程也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